大班语言教案:常熟好地方教案及教学反思

大班语言教案:常熟好地方教案及教学反思配图一

  设计意图:

  传承文化民谣,是民间流行的、富于民族色彩的歌曲。中国的民谣的历史悠远,内容丰富,是表现一个民族的感情与习尚,因此有其独特的音阶与情调风格。常熟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民谣众多。作为幼儿教育者,有责任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常熟文化的美,因此选择合适的民谣让幼儿欣赏有着较重要的教育价值,而"常熟好地方"是当代人们喜欢和脍炙人口的歌谣,其歌颂的常熟风景名胜和特产又是大班幼儿较熟悉的,应该说让孩子通过这个民谣来体验常熟优秀的民俗文化,并尝试展开语言仿编,有助于激发孩子对常熟文化多样化内涵的兴趣,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其爱家乡的积极情感。

  贯彻《纲要》: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这个活动准备中我们请家长和幼儿共同调查和记录家乡文化,有效培养了家长和孩子关注周围生活、关注家乡文化的习惯,可以说家园携手,共育幼儿。另外,该活动是一个语言活动,但在活动的前后皆渗透了《纲要》的整合理念,有社会的调查,有科学的认识,有艺术的表现,当然更有语言的熏陶。应该说,我们试图让孩子们在这个活动过程中语言得到充分发展,其他能力也能有效提升。

  建构学习建构主义理念告诉我们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因此在活动中我们充分运用孩子的已有经验,并巧妙拓展经验,给孩子足够的创造空间,如幼儿自主绘画常熟好地方和特产,并使之成为诠释民谣的图片,即教具和学具;再如鼓励孩子以多种方法演绎民谣;帮助孩子借助图片大胆创编民谣;幼儿相互帮助学习新民谣等等。应该说,给孩子以空间,鼓励孩子自主学习--"主动建构,主动发展"是本次活动设计的基本理念。

  活动目标:

  1、欣赏民谣"常熟好地方",感受民谣特点。

  2、能在同伴和老师面前大胆交流并尝试仿编民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家长和幼儿共同完成"常熟好地方"调查表。

  2、物质准备:"常熟好地方"视频、歌词音乐等;幼儿自制乐器(用旧的橡皮泥罐加工制成)人手一个;"常熟好地方"背景文字一幅。

  活动过程:

  一、依托经验,初步感知指导语:小朋友,前几天我们和爸爸妈妈画了常熟好玩的地方和好吃的食物。现在我们来把和爸爸妈妈记录下来的和小朋友介绍一下。

  1、生生交流--幼儿个别介绍收集资料请个别幼儿说出常熟好玩的地方和好吃的食物指导语:哪里好玩呀?为什么你觉得它很好玩,很好吃呀?

  2、师生交流--教师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出示曾园 赵园 采衣堂的图片)指导语:老师也发现了几个好玩的地方,瞧。

  3、师生小结--共同整理经验,形成简单的语句在家长的协同配合下,借助孩子的生活经验而展开的亲子调查记录活动以及教师的资料收集为下面的活动打下了扎实基础,同时师生共同收集的资料又成为了孩子们本次学习活动的自制学具,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可以说,孩子的学具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他们和家长的经验,再加上活动中的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环节,这些都有效调动了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充分体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理念之一:主动建构。

  二、整理经验,深入理解

  1、借助视频,完整感知指导语:常熟有许多好玩的地方和好吃的东西,真是个好地方,老师这里有一首好听的儿歌,讲的就是我们常熟这个好地方,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播放民谣"常熟好地方"(放视频"常熟好地方")在孩子经验准备的基础上巧妙出示民谣视频,生动形象的画面和熟悉的常熟方言民谣一下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唤起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意识。

  2、自制图文,深入理解指导语: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同时请幼儿将自制图片送到儿歌里,帮助幼儿记忆民谣。

  听儿歌,完成图文配对。(放无视频民谣"常熟好地方")指导语:有的小朋友真棒把自己的图片已送到儿歌里,那其他小朋友想不想也来送呀?我们再来欣赏一遍民谣"常熟好地方",可得听仔细了!

  师生完整看图念民谣指导语:好,我们一起来把这首儿歌完整地念一遍。

  看完视频民谣后,再将孩子前面呈现的资料鼓励幼儿放到相应的儿歌文字上,巧妙达成了图文并茂的民谣呈现,为幼儿理解并记忆民谣打好了基础。因为是孩子收集制成的图片,所以他们非常感兴趣,学习很主动,充分表现了该活动的教育理念--即"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三、丰富经验,大胆表现

  1、分析特点,形成概念指导语:这首儿歌很特别,请小朋友想想和我们平时念的儿歌有什么不同?

  民间流传的歌谣,许多人非常喜欢。

  用方言表述的。

  听起来很有节奏。

  指导语:这首儿歌是用我们常熟话说的,念起来很有节奏,很好听,是我们常熟的一首民谣。我们常熟的民谣有很多,而这一首是我们大人和孩子都喜欢的。呀,这么好听的民谣还没有名字呢!我们来给这首民谣想个好听的名字吧!

  2、表现特色,体验情感配上拍手演绎"常熟好地方"(放无视频民谣"常熟好地方")指导语:民谣很有节奏,怎样让我们念得更好听呢?(跟着电视演绎民谣)在孩子熟悉民谣的基础上引出民谣概念,有效和幼儿认识了一种传统的语言文化形式。而和幼儿分析民谣的特点,再巧妙和幼儿有节奏地念民谣,既让幼儿巩固了对民谣特点的认知,也为下面的仿编民谣作了铺垫。)

  四、迁移经验,创意仿编

  1、小组合作,仿编民谣指导语:真棒!可以在电视里播了!呀,还有小朋友发现了常熟许多新的好玩的地方和好吃的食物。那我们尝试着来编一首新的"常熟好地方"民谣,好吗?那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编。

  请个别幼儿将自己发现的景点和食物图片放到儿歌里,并尝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仿编民谣。先编好的小组可先送上来。好玩的地方在上面,好吃的食物在下面。(放无视频民谣"常熟好地方")小组代表介绍新编歌谣。

  指导语:好,请一个代表来说一说。我们一起来学一下。

  完整朗诵新编歌谣。

  合作仿编充分达成了我们对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目标,而且从集体学习形式转变成小组学习,有效活跃了课堂气氛。

  2、配乐演绎,创新民谣师生合作,熟练认读新民谣。

  指导语:呀,我发现在你们编的民谣中这一句我还不会说,能帮帮我吗?"教.案来自:大考吧幼shi网;(请编图片的小组起来说)小朋友,你们有没有不会说的地方呀?(请编图片的小组起来说)幼儿完整演绎新的"常熟好地方"民谣。

  配乐演绎,创新表现新民谣指导语:民谣很好听,我们让它变得更有趣点,好吗?瞧,我给你们准备了小乐器,我们用它来给我们新民谣配乐,好吗?

  指导语:小朋友真棒,会编好听的民谣了,那我们去把这首新的民谣来教给中班的弟弟妹妹吧!

  (放视频"常熟好地方")配上幼儿自制乐器演绎新的"常熟好地方"民谣,充分让幼儿感受了家乡文化的魅力,而有节奏地加乐器的演绎,让孩子徜徉在语言和音乐综合艺术的海洋里,享受着自创民谣的乐趣,将整个活动气氛推向了高潮。应该说,文化传承的种子逐步萌芽。

  附:

  民谣《常熟好地方》

  常熟好地方,山水好风光,尚湖里乘龙船, 虞山上登城墙,兴福寺历史长, 沙家浜名气响, 方塔公园聚沙园, 曾园赵园彩衣堂,吃个地方也蛮多, 歇歇脚头蛮便当, 小酒咪咪, 蟹脚掰掰,挑挑马兰头, 尝尝香椿头, 桂花栗子, 蓁油面, 鸭血糯米八宝饭,大鱼大肉否希奇, 泡杯绿茶最清爽, 亲戚朋友到茶馆,方言讲来真闹猛, 要做常熟老百晓, 春来茶馆聚一堂。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的准备时间较仓促,教案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在没有试教的情况下匆忙“上阵”,可以说是对自己的一次全新挑战,是历练后的一次成长!

  挑战一:问题的设计要适合幼儿“口味”

  本次活动前,我在设计问题时考虑到幼儿对牛的知识的兴趣点和呈现问题的方式。大班的孩子喜欢具有一定逻辑性的思维,于是我在提问的时候是按照牛的身体部位从上而下,由前而后的顺序提出的,而且问题渗透严密的逻辑推理。比如,为什么有的牛鼻子上有个铁环?孩子们的答案由五花八门,到从野牛变成牲口的过程想到牛鼻环是为了驯服牛。

  挑战二:环节的设计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活动共分四个环节:各种各样的牛→牛身体的秘密→牛的功劳大→牛气冲天。由牛的具体知识上升到抽象意义上的“牛”文化,真正体验牛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挑战三:教学内容的驾驭与随机调整

  在活动中,我依据幼儿对问题的理解与把握,随机对问题进行了调整,比如在“牛的趣事”环节,我考虑到时间的关系,就把它作为延伸活动了。而在幼儿感兴趣的地方增加了时间比重。

  挑战四:教学的形式要动静交替

  在原教案设计时,我在最后一环节设计的是《牛气冲天》韵律操,但因为时间紧,没有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练习,所以这一环节在课堂上没有反映出来。如果时间充裕的话,这个韵律操也会给孩子带来牛气冲天的感觉!所以,这是本次活动的一些遗憾!

我要下载PPT课件

大班语言教案:常熟好地方教案及教学反思配图二

大班语言教案:常熟好地方教案及教学反思配图三

阅读排行

  • 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40篇 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40篇
  •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十二生肖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十二生肖
  •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屈原的故事》教案及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屈原的故事》
  • 大班语言教案:《蜘蛛买鞋》 大班语言教案:《蜘蛛买鞋》
  •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永别了,袜子》及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永别了,袜子
  •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小阿力的大学校》及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小阿力的大学
  • 最新文章

    位置:大考吧 > 幼儿园教案 > 大班教案 > 大班语言教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