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乐教案:公鸡的鼻子哪去了教案及教学反思

大班音乐教案:公鸡的鼻子哪去了教案及教学反思配图一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初步学习边唱歌边玩游戏。

  2.借助动作和生活经验记忆歌词内容,并替换“公鸡”进行仿编。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1.知道公鸡的鼻子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

  2.会玩点兵点将的游戏。

  3.演唱部分动作建议:

  第1-3小节,双手合拢变成大象的鼻子;在唱到“长”的时候伸出去。

  第4-5小节,双手指到自己的鼻子上;按住鼻尖变成猪鼻子。

  第6-9小节,双手手心打开朝上;再做摇手的动作。

  第10-11小节,双手握拳伸出食指,在头的两侧绕圈,"大.考吧.幼.师网|出处做动脑筋的动作。

  第12-15小节,一只手的食指指向对面;双手打开,手心打开朝上。

  第16-18小节:双手打开,手心打开朝上。

  物质准备

  1.3张荷叶图片,一张没有鼻子的公鸡图片,画公鸡鼻子的贴纸。

  2.曲谱《公鸡的鼻子哪去了》(附)。

  游戏规则:

  边唱歌边玩“点兵点将”游戏,在唱到“哎呀看不见”时,最后一个被点中的幼儿,用眼罩蒙着眼睛,拿着画有公鸡鼻子的贴纸给公鸡贴鼻子。

  游戏玩法:

  1.游戏共进行三遍,第一遍教师指定一幼儿当“点兵点将”的人,被点中的幼儿上去贴鼻子。贴中后其他幼儿说:“能干能干,真能干!”若没有贴中,其他幼儿会说:“加油,加油,再加油!”

  2.第二、三遍,被点中贴鼻子的幼儿成为“点兵点将”的人,继续游戏。

  活动反思:

  1.通过“点兵点将”的游戏,引导幼儿倾听歌曲。

  在活动的开始,老师将“点兵点将”的游戏渗透到活动中,引导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有效倾听。老师是“点兵点将”的人,一边唱一边点。在唱到“哎呀看不见”时,被点到的幼儿,就是公鸡。每唱一遍,幼儿都很期待到底谁会是“公鸡”呢,所以在一次次的游戏中,幼儿能够认真倾听,为开口唱做好前期准备。

  2.“贴鼻子”游戏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

  游戏是孩子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幼儿演唱歌曲的时候了解到公鸡的鼻子就是嘴巴上面的两个小洞洞,随后增加了“贴鼻子”的游戏:被点到的幼儿要带着眼罩,将鼻子贴到公鸡的脸上,这让活动变得更加得有趣。此外,还有哪些小动物和公鸡的鼻子是一样呢?幼儿就会想到鸭子、小鸟等,并用这些小动物替换歌曲中的“公鸡”进行歌唱游戏。在替换的过程中,既可以感受创编活动带来的快乐,同时也丰富了幼儿有关鸟类鼻子的知识经验。

我要下载PPT课件

大班音乐教案:公鸡的鼻子哪去了教案及教学反思配图二

大班音乐教案:公鸡的鼻子哪去了教案及教学反思配图三

阅读排行

  •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农家乐》及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农家乐》及教
  •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毕业歌》及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毕业歌》及教
  • 大班音乐游戏20篇教案 大班音乐游戏20篇教案
  •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小树叶》及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小树叶》及教
  •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我爱北京天安门》及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我爱北京天安
  •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上学歌》及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上学歌》及教
  • 最新文章

    位置:大考吧 > 幼儿园教案 > 大班教案 > 大班音乐教案
    '); })();